Info
本文来自知乎用户卿云上在提问如何评价米哈游《原神》枫丹水神芙宁娜(芙卡洛斯)?中发表的回答,转载已获授权。
尚未将图片封装成光锥切片
在用一万五千字注解《伊黎耶之歌》后,我必须得说芙芙是原神目前为止塑造的最好的角色,除了主线剧情中体现的以人类之身行神明之事的高光神性塑造外,她的人性来源也在《伊黎耶之歌》中得以补完——
其实在过完枫丹主线后我一直有个疑问,身为二代神的芙芙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拯救 枫丹人?
表面上看这是未能尽到神明职责的 厄歌莉娅 强加于她的使命,而无论是神芙还是人芙,她们自始至终想的却都是 牺牲自己 来改变 枫丹人 的命运,虽然西方确实有救世主弥赛亚这种情结在,但对于整体故事而言还是显得有些空中楼阁。
直到我花了一周时间来解读枫丹古书 《伊黎耶之歌》 与芙宁娜专武 「静水流涌之辉」 中关于 纯水骑士伊黎耶 的故事,这才理解了一切。
伊黎耶 这个厄歌莉娅时代的人类在各方面都与如今的 芙宁娜 关系密切——
一方面 伊黎耶 的名字 Erinnyes 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 复仇三女神厄里倪厄斯(Ἐρινύες,Erinyes),对应到罗马神话中就是复仇女神 孚里埃(Furiæ,“愤怒”),而巧合的是 芙宁娜 的命名来源——古罗马泉水女神 孚里娜(Fūrrīna) 在历史上就因为名字发音与复仇女神孚里埃相近导致两者被联系在一起,因此也被视为是 复仇女神。
另一方面文本里对 伊黎耶 的描述用词 「歌者」「旋舞」,与 **芙宁娜 ** 的命之座 「司颂座」 以及她主场的枫丹主线第五幕 「罪人舞步旋」 几乎一致。
而将两者联系在一起的应该就是 《伊黎耶之歌》 中提到的、一直陪伴在 伊黎耶 身边的 纯水精灵黛怡莱,她极有可能被 厄歌莉娅 擢升为新的 水神,继承 「芙卡洛斯」 的魔神名。
而将神格切割变成人类的 芙宁娜,其人格必然会受到纯水骑士 伊黎耶 的强烈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从 《伊黎耶之歌》 开始,了解这位纯水骑士 伊黎耶 的传奇故事吧。
《伊黎耶之歌》(La Chanson d’Erinnyes) 的名字来自法语文学中的 武功歌(chanson de geste),也叫 英雄史诗,是法国文学早期用来描述英雄事迹的史诗或叙事诗。这种类型的诗歌最早可以追溯到 11 世纪末和 12 世纪初,在武功歌诞生之后 《亚瑟王传奇》 之类的骑士文学才得以出现,所以《伊黎耶之歌》也采用了比较复古的音译法,在下面的解读考据里我会将相关外来词转写为常见译名。
而在所有武功歌中最为知名的就是**《罗兰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描述查理曼大帝与阿拉伯人之间史诗般的战争,在《伊黎耶之歌》**中有不少角色的名字就出自这首武功歌。
《伊黎耶之歌》第一卷
雷穆利亚 的 雷穆斯 神王派出使者来见纯水骑士 伊黎耶,要求她的爱美乐城臣服于雷穆利亚。
I. 利魔世王(King Remus):即建立枫丹古文明 雷穆利亚 的 神王雷穆斯,为了拯救枫丹人,他选择用纯水提炼可以溶解人类意识的不溶灵露。
并以不溶灵露为血液将之贯注到魔像中来应对胎海危机,为此他曾大肆迫害纯水精灵以收集纯水露滴。
相关考据见
原型为罗马的枫丹古文明「雷穆利亚」——原神底层世界观考据 · 枫丹篇 I
II. 伊黎耶(Erinnyes):厄歌莉娅 时代反抗雷穆利亚的 纯水骑士(Lochknight),欧庇柯莱歌剧院和伊黎耶林区所在的岛屿就叫做 伊黎耶岛。
伊黎耶的名字如上所述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 复仇三女神厄里倪厄斯(Erinyes),然而其拼写 Erinnyes 与厄里倪厄斯常见的拉丁化转写 Erinyes 有着微妙的区别,其直接来源可能是著名的古希腊悲剧《俄瑞斯忒亚》的 法语改编版《Les Érinnyes(复仇女神)》,《俄瑞斯忒亚》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名字《欧墨尼得斯》(Εὐμενίδες)正是古希腊人祭祀厄里倪厄斯时所使用的别名。
III. 纯水骑士(Lochknight):在 雷穆利亚文明 时期 神王雷穆斯 为了提炼可以溶解人类意识的不溶灵露,曾大肆迫害 纯水精灵 以收集纯水露滴,由此 枫丹人 自发成为守护 纯水精灵 的 纯水骑士。
纯水骑士 与 纯水精灵 名字里的 纯水(Loch) 在 苏格兰盖尔语 里是 「湖」 的意思,在被吸收到中古英语后用于特指 苏格兰 和 爱尔兰 这两个 凯尔特地区 的 「湖」。伊黎耶林区的 优兰尼娅湖(Loch Urania) 就是一个 loch,由此 纯水骑士(Lochknight) 可以被直译为 「湖 loch 之骑士 knight」。
而 亚瑟王传奇 中最著名的圆桌骑士 兰斯洛特(Lancelot) 的称号就是 「湖之骑士」(Lancelot du Lac)
IV. 爱美乐城(Aremori Castle):纯水骑士伊黎耶的城堡。
爱美乐名字应该来源于 阿摩里(Aremorio),又叫做阿摩里卡(Aremorica/Armorica),是高卢语(一种失传的凯尔特语言)中对 凯尔特高卢(Gallia Celtica) 地区西北部的称呼,意为 “大海前面的地方”,大致位于塞纳河与卢瓦尔河之间,包含如今仍属于 凯尔特地区 的布列塔尼半岛。
而在 亚瑟王传奇 的 兰斯洛特 - 圣杯体系(Lancelot-Grail Cycle) 故事中,圆桌骑士 兰斯洛特 就出身于 阿摩里卡 地区的贝诺克(Benoic),他的父亲班(Ban)是贝诺克的王,但班不久之后就死于克劳达斯王(Claudas)的侵攻之下,襁褓中的 兰斯洛特 被 湖中仙女 保护了起来,并在之后成为了伟大的圆桌骑士。
可以说 纯水骑士 (湖之骑士)伊黎耶 的形象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 兰斯洛特。
V. 颂福纳 · 卡卑秃令(Sumphonia Capitolii):即雷穆利亚文明构建的 永恒和谐 乐章,用历史学的语言来表达的话就是 「卡皮托利姆治下的和平」(Pax Capitolica) / 雷穆利亚治世。
Sumphōnia 即古希腊语 συμφωνία,指声音、交响乐的和谐一致。
Capitolii 在拉丁语中是 Capitōlium 的所有格,Capitōlium 即雷穆利亚文明的 「黄金帝都」卡皮托利姆(Capitolium),名字来源是供奉 卡皮托林三联神(Capitoline Triad,即 朱庇特、朱诺 与 密涅瓦)的罗马神庙 卡皮托林(Capitolium),其所在的卡皮托林山(Capitolinus mons)是 罗马建城之初的重要宗教与政治中心。罗马人认为卡皮托林神庙是坚不可摧的,并将其视为永恒的象征。
VI. 雷瑙(Rhenanie):枫丹古地名
Rhenanie 即法语中对德国 莱茵兰(Rhineland) 地区的称呼,即德国西北部莱茵河两岸的土地,曾在 1822 至 1946 年作为普鲁士的省份而存在,如今被分为 莱茵兰 - 普法尔茨 与 北莱茵 - 威斯特法伦 两个联邦州。
VII. 欧吉汉骑士(Otkerus):雷瑙的骑士,曾与喷毒的恶龙搏斗。
Otkerus 为 9 世纪的修道士诗人 “口吃者” 诺克(Notker Balbulus)的武功歌《Gesta Karoli》中对于法兰克骑士 Autchar 的称呼,历史上他曾侍奉 卡洛曼一世(查理曼大帝之弟)并护送他的遗孀和年幼的孩子去见伦巴第国王德西德里乌斯,最终还是归顺于查理曼大帝。
在后来的武功歌中,Autchar 演变为传奇英雄 丹麦人俄吉(Ogier the Dane) 的形象,枫丹地方传奇之一的「深谷之剑」「柯塔娜」(Cortana) 的名字就来源于俄吉的随身短剑 科尔塔纳(Cortana)。
当时,纯水骑士伊黎耶战胜了周边各郡的王子(Prince),为了庆祝王子们的归顺,伊黎耶在爱美乐城举办了连续八天的盛宴。
VIII. 王子(Prince):比起 “王储” 的意思,Prince(源自法语)及其变体形式在欧洲更为普遍的用法则是某个君主国或领地的君主头衔,其等级或权责要低于皇帝或国王,而高于子爵。
在 13 世纪以前的欧洲,伯爵、侯爵、公爵均可以自称或被称为 prince,故而此时的 prince 可笼统翻译为诸侯、君长(层级低于君王)、邦伯长、大公等等,具体翻译完全视乎与该领地的实际层级而定。
IX. 拜卢亚克(Bellouacoi):枫丹古地名。
Bellouacoi 为高卢语(如上所述,是一种失传的 凯尔特语言)中对皮卡第地区的 高卢贝尔盖人(Belgae,比利时国名源于此)部落 贝洛瓦奇(Bellovaci) 的称呼,在公元前 57 年被凯撒击败后,贝洛瓦奇部落又于公元前 51 年组织了针对罗马的抵抗运动。
X. 阿崔伯特(Atrebatis):枫丹古地名。
Atrebatis 为语言学家重构的 高卢语 中对阿图瓦地区的 高卢贝尔盖人部落阿特雷巴特(Atrebates) 的称呼,阿特雷巴特 是公元前 57 年在萨比斯河战役(Battle of the Sabis)中对抗罗马的高卢部落联盟成员之一,在被凯撒击败后,4000 名阿特雷巴特人在其首领科密乌斯(Commius)的带领下参加了公元前 53 年的阿莱西亚之战(Battle of Alesia)。
XI. 费若反德(Uiromanduoi):枫丹古地名。
Uiromanduoi 为语言学家重构的 高卢语 中对皮卡第地区的 高卢贝尔盖人 部落 维洛曼杜伊(Viromanduī) 的称呼,维洛曼杜伊 是公元前 57 年在萨比斯河战役中对抗罗马的 高卢部落联盟 成员之一。
上述三个高卢部落在贝尔盖地区(法国东北部、比利时)的大致位置:
一位来自雷穆利亚帝国的首都卡皮托利姆的使者来到了伊黎耶的城堡,命令她献上水与土,向神王雷穆斯宣誓忠诚。
XII. 卡卑秃城(Capitolii):如上所述,即雷穆利亚帝国的 「黄金帝都」卡皮托利姆(Capitolium)
XIII. 金蜂(Golden Bee):传说雷穆利亚的神王雷穆斯受天启感召而来,寻到化身为金蜂的先知西比尔。他带着金蜂与大船法图纳号,在海上建立自己的国家。
西比尔(Sybilla),即西比拉(Σίβυλλα,Sibylla),意为 “女先知”,指古希腊神庙里接受神庙启示的神谕者,最著名的西比拉就是德尔菲阿波罗神庙的皮媞亚(Πυθία,Pythia)
金蜜蜂符号源自 墨洛温王朝(Mérovingiens) 最早的法兰克人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他的墓中发现了 300 多个金蜜蜂装饰,拿破仑对希尔德里克一世的宝藏很感兴趣,在其帝国的国徽上用金蜜蜂纹章代替了卡佩王朝的百合图案。
XIV. 束棒(fasces):雷穆利亚皇帝特使的信物。
束棒是一根被许多木棍围绕绑在一起的斧头,起源于意大利半岛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在传到古罗马后则成为领事权力的象征。在近代,该符号是国家权威或集体权力的象征,其音译 “法西斯” 也成为了纳粹法西斯主义的来源。
法国国徽中的束棒符号为第一共和国时期引入,如今依然在使用。
雷穆利亚使者无礼的要求让爱美乐城的骑士们勃然大怒,伊黎耶在稳住局面后拒绝了使者的要求,言明她们只会向众水之主厄歌莉娅臣服。
XV. 吉隆的古劳威(Guillaume of Gellone):古劳威即 “纪尧姆”,为威廉(William)在法语中的读法。
吉隆的古劳威即杰隆的纪尧姆(Guillaume de Gellone),他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第二任图卢兹公爵,可能是查理曼大帝的亲戚,801 年他与查理曼大帝之子阿基坦国王路易(即后来的法兰克皇帝虔诚者路易)一起从阿拉伯人的后倭马亚王朝那里夺回了巴塞罗那,在两百年后的 1066 年被教皇亚历山大二世封圣。
纪尧姆对查理曼大帝的忠诚被时人视为是封臣的典范,他因此成为了不少武功歌的主角,其中最早的可能是《纪尧姆之歌》(Chanson de Guillaume)。
XVI. 纳博内圣剑(the sacred blade Narbonnais):吉隆的古劳威爵士的圣剑。
名字源于 1210 年左右描写传奇英雄 纳博讷的艾梅里(Aymeri de Narbonne) 的武功歌**《纳博讷》(Narbonnais),在这部作品里杰隆的纪尧姆是艾梅里**的七个儿子之一。
XVII. 班坎俊(Blancandrin):伊黎耶麾下的骑士。
布兰坎德林(Blancandrin) 是武功歌 《罗兰之歌》 中的角色,是马西勒国王手下的谋士,被描绘为最有智慧的异教徒(即穆斯林)。
XVIII. 美赛乐(Marsile):伊黎耶麾下的骑士。
马西勒(Marsile) 是武功歌 《罗兰之歌》 中的角色,为穆斯林们的国王,征服了西班牙的萨拉戈萨。
《伊黎耶之歌》第二卷
伊黎耶麾下的骑士们纷纷建言斥责雷穆利亚使者的谎言。
XIX. 阿规坎(Agricane):伊黎耶麾下的骑士。
阿格里凯恩(Agricane)是 15 世纪意大利作家马泰奥 · 马里亚 · 博亚尔多创作的传奇小说《恋爱中的奥兰多》(Orlando Innamorato) 中的蒙古国王与鞑靼利亚皇帝,同时也是女主角契丹(Cathay)公主安洁莉卡的倾慕者之一。
《恋爱中的奥兰多》是基于 《罗兰之歌》 的再创作,其主角奥兰多(Orlando)即圣骑士罗兰(Roland)在意大利语中的称呼,这部作品并未完成,几十年后意大利诗人卢多维科 · 阿里奥斯托创作的浪漫史诗 《疯狂奥兰多》(Orlando Furioso) 接续了《恋爱中的奥兰多》的故事,两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安洁莉卡(Angelica)也是枫丹地方传奇之一。
XX. 利奥奈王子(Prince of Lyonnais):归顺于伊黎耶的封臣戴思骑士的头衔
Lyonnais 本意指罗马帝国的 卢格敦高卢行省(Gallia Lugdunensis,法语为 Gaule Lyonnaise)、法兰西王国的里昂奈行省(Lyonnais)及其首府里昂(Lyon)**。
不过在此处应该指的是中世纪亚瑟王传奇中的莱昂内斯王国(Lyonesse),在托马斯 · 马洛里的 《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 中,圆桌骑士特里斯坦(Tristan)就是 莱昂内斯国王梅利奥达斯(Meliodas) 与王后伊丽莎白之子。
而在英格兰西南端康沃尔地区(Cornwall)的民间传说中,莱昂内斯是已经沉入大海的失落王国,位于英格兰西南端的康沃尔郡到锡利群岛之间的 **凯尔特海(Celtic Sea)**中。
XXI. 戴思(Drest):归顺于伊黎耶的封臣
德雷斯特(Drest) 是皮克特人(Picts,罗马时代苏格兰北部的凯尔特族群)国王的常见名,历史上共有十位皮克特王都叫这个名字,语言学家推测 Drest 之名可能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一位皮克特国王曾在遥远的过去杀死了一个巨人,其变型 Drust 与昵称 Drustan 可能就是亚瑟王传说中圆桌骑士 特里斯坦(Tristan) 名字的来源。
XXII. 韦华利(Vivarium):雷穆利亚的使者被称为 「韦华利的后嗣」
Vivarium 在拉丁语中意为 「生命之地」 ,是古罗马人饲养野生动物的围场,用于狩猎或其他类型的娱乐,在现代被用来指代「生态箱」。
而 韦华利(Vivarium) 也是古罗马政治家 卡西奥多罗斯(Cassiodorus) 建立的修道院的名字,该修道院实际上扮演了图书馆、学校与圣经研究中心等众多角色,保存了众多希腊和拉丁古典文献。
这暗示我们这位雷穆利亚的乐师使者就是在剧团套故事中有所提及的卡西奥多(Cassiodor),而卡西奥多罗斯曾因其虔诚而被教会封为天主之仆(Servus Dei),这与卡西奥多曾为奴仆的经历一致。
戴思骑士的女伴主张同雷穆利亚帝国开战。
XXIII. 爱绮妲(Adsiltia):戴思骑士的女伴,苍帆的贵妇人,名字意思是「冰的女儿」
亚瑟王传奇中的浪漫故事 《特里斯坦与伊索德》(Tristan and Iseult),其女主角伊索德(Iseult) 的名字词源有多种说法,其中 Ellis, Peter Berresford(1996). 与 Bromwich, Rachel (2014) 认为其来源于古布立吞语(Common Brittonic,包括威尔士语在内许多英格兰凯尔特语的祖先)的 *Adsiltia,意为「被凝视的她」。
而其他大部分学者则将伊索德的名字与古高地德语单词 īs(“冰”) 和 hiltja(“战斗”) 联系起来。
在故事中,圆桌骑士特里斯坦受叔父康沃尔国王马克的委托,护送爱尔兰的美丽公主伊索德前往与之成婚。在特里斯坦因故被流放到布列塔尼后,曾与当地王女**「白手」伊索德**(和爱尔兰公主伊索德同名)结婚。
后来特里斯坦在一次冒险中受了毒伤,只有爱尔兰公主伊索德才能治愈,他与后者约定若是坐船来到布列塔尼就悬挂白帆。然而随着特里斯坦的病情加重,他已经不能坐起身来远眺港口,于是他询问 「白手」伊索德 来船是白帆还是黑帆,「白手」伊索德因为嫉妒而回答是黑帆。绝望之下,特里斯坦撒手西去。此时才赶来的爱尔兰公主伊索德肝肠寸断,遂拔剑自尽与特里斯坦殉情,这就是游戏文本里伊索德「苍帆的贵妇人」称号的由来。
而那位善妒的 「白手」伊索德 在游戏中成为了枫丹地方传奇之一的 「冷手」以索忒(Yseut)。
XXIV. 卜敌乌氏:应该也是雷穆利亚宫廷中的人物,是伊黎耶阵营的大敌。
那韦华利的子嗣,他是世间上最无信无义的叛逆之人,竟甘愿与那卜敌乌氏抵掌而谈。
Vivarium’s heir is the least trustworthy of traitors. How can we reason with someone as vile as him?
这里中英文文本有所出入,中文重点提及雷穆利亚的使者是叛徒,竟然与伊黎耶的大敌 「卜敌乌氏」 谈的很融洽,英文则根本没提 「卜敌乌氏」,只说了 “我们怎么能跟他这样卑鄙的人讲道理呢?”,至于日语文本中「卜敌乌氏」则读作ボエティウス(Boetiusu)。
而在雷穆利亚宫廷里,我们知道名字的人物只有寥寥几位,其中负责对纯水精灵进行灭绝的 大调律师波爱修斯(Boethius) 的名字读音和 「卜敌乌氏 / ボエティウス」 相近。
他的名字来源于罗马帝国晚期著名的哲学家与音乐家波爱修斯(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波爱修斯在著作《音乐的纲要》(De institutione musica)中将音乐与数学联系在一起,认为「音乐」是广义的「谐律」(这也是剧团套秘境的名字),而非狭义的 “声响”。据此,波氏将音乐视为一种“究天人之际” 的崇高学科。
伊黎耶麾下的其他骑士也原意为反对雷穆利亚献出力量,她据此向雷穆利亚的使者发表对抗宣言,又将使者礼送回国。
XXV. 馁梅思(Naimes):伊黎耶麾下的骑士
Naimes 更常见的形式是奈蒙(Naimon,《罗兰之歌》里就是这个形式),为中世纪与查理曼大帝相关的法语武功歌和意大利罗曼史诗中经常出现的角色,身为巴伐利亚公爵(Duke of Bavaria)的他传统上是查理曼大帝最睿智、最值得信赖的顾问。
XXVI. 他丙(Tulpin):伊黎耶麾下的骑士
特平(Tulpin) 为历史上 8 世纪后半叶的兰斯主教蒂尔平 (Tilpin)在许多中世纪武功歌中的虚构形象,在包括《罗兰之歌》在内的这些作品中他通常是法国十二贵族之一,既是战士也是主教。
XXVII. 白龙:在 9 世纪的史书《不列颠人的历史》(Historia Brittonum) 中有一则白龙与红龙争斗的故事,红龙象征不列颠岛上的凯尔特族群布立吞人(后来的威尔士人与他们关系密切),白龙则象征与布立吞人敌对的盎格鲁 - 撒克逊人(构成英格兰人的主体),最后红龙击败了白龙,意味着布立吞人将击退盎格鲁 - 撒克逊人。
而伊黎耶阵营有不少凯尔特背景(高卢,威尔士)的骑士,其象征应是红龙,白龙则是与她们敌对的一方,也就是雷穆利亚。
XXVIII. 费雅伯(Fierabras):伊黎耶麾下的骑士
费拉布拉斯(Fierabras)是一位在很多中世纪武功歌中都有出现的萨拉森(即阿拉伯人)骑士,早期常被视为是巨人。他是西班牙的穆斯林国王巴兰的儿子,在作品中常与罗兰和法国十二贵族发生冲突,而他最大的对手则是圣骑士奥利弗(Oliver),在被击败后费拉布拉斯最终皈依基督教并为查理曼大帝而战。
XXIX. 夏卢拜底堡(Carubdis Castle):即如今枫丹莫尔泰区的卡布狄斯堡遗迹(Fort Charybdis Ruins)
其名字源于希腊神话中座落在意大利半岛与西西里岛之间墨西拿海峡(Stretto di Messina)中的海怪卡律布狄斯(Χάρυβδις,Charybdis),夏卢拜底(Carubdis/Khárubdis)即是Χᾰ́ρῠβδῐς的另一种拉丁化表记。
卡律布狄斯每天三次吞下大量的水然后喷出,由此形成巨大的漩涡,足以吞噬包括船只在内的所有经过的东西。
静水流涌之辉 · 其一
《伊黎耶之歌》二三卷之间跳了十四章的剧情,中间的故事可以在芙宁娜专武**「静水流涌之辉」**的文案中看到。
在雷穆利亚文明的终末,身怀原罪的枫丹人 / 雷穆利亚人迎来了末日浩劫的涨水期,无论是奴隶、平民还是贵族都被溶解于原始胎海之中,永恒之都卡皮托利姆沉入海底,雷穆利亚黄金帝国就此灭亡。
幸存的纯水骑士们为了避免相同的命运降临在生还者身上,他们发誓要寻回纯水之杯,迎接厄歌莉娅回到她的国度,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偿赎他们与生俱来的原罪。
而这个纯水之杯,正是整个故事中最为重要的麦高芬(MacGuffin,电影中推动剧情展开的重要道具)
XXX. 纯水之杯(the Pure Grail):原型应该就是圣杯(Holy Grail),最早由 12 世纪的法国吟游诗人 克雷蒂安 · 德 · 特鲁瓦(Chrétien de Troyes) 引入到骑士文学中,从此成为亚瑟王传奇中的重要元素与神圣主题,无数骑士为了寻求圣杯而踏上了不归之路,而伊黎耶的原型兰斯洛特在 兰斯洛特 - 圣杯体系(Lancelot-Grail Cycle) 故事中也是其中一员。
可能就是「水国的先主」厄歌莉娅赐予神王雷穆斯的那杯水,雷穆斯后来用这杯水提炼出了可以溶解人类意识的不溶灵露。
这个满盛灵露的金杯在雷穆利亚帝国的毁灭之日被大调律师波爱修斯窃走,用以封印魔龙斯库拉。
而「众水的君王」厄歌莉娅自从犯下了擅自将纯水精灵化人的罪孽之后便被幽禁,她给予雷穆斯纯水之杯可能并非出于本意,所以在雷穆利亚毁灭后纯水骑士便想寻回纯水之杯以解开厄歌莉娅的幽禁。
而由枯竭之螺杯转换而来**「涌现的圣杯」(Surging Sacred Chalice)** 的可能是雷内仿照纯水之杯制造的。
而芙宁娜专武 「静水流涌之辉」 的故事特殊就特殊在它有两条展开路线,第二条路线要在完成 4.2 主线任务后才会解锁,因此我做了一个对比的文本,蓝字为路线 A,用词都较为正面,红字为过主线后出现的路线 B,用词大多充斥着负面与绝望的气息。
统合高海诸国反抗雷穆利亚的伊黎耶,她的故乡在过去被神王雷穆斯的黄金军团焚毁屠戮,她与后来被称为 「卡西奥多」 之人是仅有的逃过这一劫的人。
卡西奥多与调律师波爱修斯相遇,成为雷穆利亚的继业者,伊黎耶则被爱美乐城的王爵收养,守护未被神王雷穆斯多走的纯水。
很久以后,身为雷穆利亚使者的卡西奥多来到爱美乐城,要求伊黎耶献上她对神王的忠诚。
剧团套圣遗物 「黄金乐曲的变奏」 描述了卡西奥多与波爱修斯的相遇,在现实中他们都是古罗马晚期的历史人物,并先后进入东哥特王国(Ostrogothic Kingdom)的高层,在保存和探索古典文学这方面他们被学者视为是一时双杰,是 6 世纪最主要的两位基督教学者。
而伊黎耶则被埃雷莫利卡岛(Aremorica)的王爵(Prince)收养,Aremorica 如上所述是后来伊黎耶的城堡 爱美乐(Aremori) 的别称,而埃雷莫利卡岛的王爵原型应该就是亚瑟王传奇中兰斯洛特的父亲班王。
之后的伊黎耶如其名字一样,化身为 复仇女神(Erinyes) 向毁灭她故乡的雷穆利亚帝国发起了抗争,然而复仇尚未结束,雷穆利亚就因为原罪而消湮于原始胎海之中。
下面这一段就是两条路线最大的分歧点了——
- 路线 A,纯水骑士们凭借着纯净的心灵最终找到了纯水之杯,厄歌莉娅由此得以脱离幽禁
- 路线 B,纯水骑士们历经千辛万苦仍然没有找到纯水之杯,最终还是厄歌莉娅还是被高天授予了魔神神格(原初的碎片),由此成为水神
这正如「慈水怒涛之翼」的故事所说的那样——
究竟是人们的愿望传达了上天,还是又一串阴谋布局的开端呢?
XXXI. 湖中少女(maiden in the lake):指纯水骑士所守护的纯水精灵们,原型是中世纪亚瑟王传奇里的湖中仙女(Lady of the Lake),枫丹地方传奇里的浊水精灵维维安涅 / 薇薇安(Vivianne)与尼尼安涅 / 妮妮安妮(Ninianne)都是湖中仙女的常见名字。
第一个提到湖中仙女的骑士文学作品可能是克雷蒂安 · 德 · 特鲁瓦的古法语诗歌《兰斯洛特,马车骑士》(Lancelot, le Chevalier de la charrette),在诗中著名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就是被湖中仙女抚养长大的,所以 「湖之骑士」(Lancelot du Lac) 成为了兰斯洛特最知名的称号。
而如上所述,守护纯水精灵的 纯水骑士(Lochknight) 直译就是 「湖之骑士」,所以在亚瑟王传奇中对应纯水精灵的就是将兰斯洛特抚养长大的湖中仙女。
之后的故事依然分两条线展开:
在路线 A,伊黎耶向成为水神的厄歌莉娅祈求审判,认为厄歌莉娅的 「理想之内不应有一丝污浊」,这与水元素突破宝石 「涤净青金」 的文案一致。
伊黎耶自认为「被深罪浸染」,犯下了注定无法偿还的罪业,成为了不义者,那么她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她渴求厄歌莉娅的审判呢?
我猜测应该与雷穆利亚帝国的灭亡有关,其文明的骤然毁灭至今仍是一个谜,至今我们也只知道毒龙 「斯库拉」(Scylla) 在其中可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斯库拉,在文案里又被称为「龙王」「魔龙亲王」,根据剧团套圣遗物的文本,毒龙 「斯库拉」 似乎是导致雷穆利亚文明毁灭的推手之一,身为深海龙裔的它曾经率领由蛮族与龙蜥组成的大军攻入雷穆利亚,这里的 「蛮族」 指的就是不服雷穆利亚统治的诸多势力,也就是伊黎耶的阵营。
而 斯库拉(Σκύλλα,Scylla) 在 希腊神话 中是盘踞于墨西拿海峡的食人海妖,每当船只经过时她便会吞噬掉船上的六名船员,这不禁让人联想毒龙 「斯库拉」 是否与吞噬 雷穆利亚 子民的胎海之水暴涨有关?
而在各类希腊神话文学作品中,斯库拉 常与镇守墨西拿海峡另一端的海怪 卡律布狄斯(Χάρυβδις,Charybdis) 一起出现,英语里 “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之间”(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这个熟语的意思便是被迫在两种相似危险的情况之间做出选择。
而卡律布狄斯正是 《伊黎耶之歌》 第二卷中最后提到的地名 卡布狄斯堡 的名字来源,可以说这一神话学联想进一步加深了毒龙 「斯库拉」 与胎海之水的关系。
所以让伊黎耶成为不义者的罪业,或许就是为了对抗雷穆利亚,而将沉睡中的毒龙**「斯库拉」唤醒,从而间接引发了毁灭雷穆利亚文明**的胎海水涨潮。
而伊黎耶原型之一的兰斯洛特也是一样,在 亚瑟王传奇 的 兰斯洛特 - 圣杯体系(Lancelot-Grail Cycle) 故事中,兰斯洛特 因为犯下种种罪过而成为不义者,最终无法寻得 圣杯。
这样的 伊黎耶 向 厄歌莉娅 提出了最后的悲愿,希望厄歌莉娅能准许她如秘境「罪祸的终末」文案所说的那样通过自我放逐与苦修来偿清这份无法赎还的罪业——
而在路线 B,随着雷穆利亚的大调律师波爱修斯用纯水之杯与不溶灵露将龙王斯库拉封印于高塔之下,与雷穆利亚的王城卡皮托利姆一起沉沦海渊,纯水骑士们就此注定再也不可能寻得那纯水的圣杯。
震骇于仇敌雷穆利亚消湮于原始胎海的悲惨命运,伊黎耶绝望地向神明祈求她的智慧,质问她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枫丹人的灭绝,而这个神明似乎并不只是厄歌莉娅——
众水的主人啊,慈心的厄歌莉娅
O Mistress of Many Waters, O gracious Egeria
万水的主人啊,荣耀的原初之母
O Mistress of Many Waters, glorious primordial mother
对比两条路线的英文文本,会发现路线 B 的 「荣耀的原初之母」 前没有加上用于感叹的 O,这表示这位 「原初之母」 与厄歌莉娅应该不是同一个神,相比只拥有 原初碎片(魔神神格) 的厄歌莉娅,「原初之母」 的地位看起来要更高,以至于伊黎耶都不能用感叹词,这样的对象应该就只有原初的法涅斯了。
而正因为对象是原初,伊黎耶才绝望地祈求祂能展现仅有一次的仁慈,以自己过去曾诛戮众多不义者的事迹换取下赐的公义(正义),让枫丹人得以摆脱灭绝的命运。
《伊黎耶之歌》第三卷
故事跳到了第二十章,这里应该是已经快进到雷穆利亚文明毁灭之后了,随着神王雷穆斯消湮,厄歌莉娅成为水神,书中对她的称呼也从女主人(Mistress)变为众水的王上(Queen of Many Waters)。
《伊黎耶之歌》接下来的展开明显是接续的是 「静水流涌之辉」 的路线 A,在这条路线里,包括伊黎耶在内的纯水骑士们寻到了纯水之杯,由此迎回了厄歌莉娅。
水神厄歌莉娅应伊黎耶的请求展现了纯水之杯,让她完成这场自我放逐的旅途,同时伊黎耶将手下善良的纯水骑士们交予厄歌莉娅,请求水神宽恕他们的罪。
XXXII. 高贵的乐师(noble musician): 应该指的是卡西奥多(Cassiodor),根据「逐影猎人」套圣遗物的故事,卡西奥多在雷穆利亚毁灭之后为厄歌莉娅效力,在新枫丹建立起「逐影庭」这一机构。
在下面这段里,伊黎耶终于在《伊黎耶之歌》中展现出了与她 「复仇女神」 之名相符的冤仇。
在厄歌莉娅同意了她的恳请后,伊黎耶向厄歌莉娅陈述她的罪过,请求厄歌莉娅铭记纯水骑士们遭受的苦难和冤仇,并将自己的名字交予厄歌莉娅。
XXXIII. 天使(angels): 即天之使者(天之御史),或者说仙灵一族,她们是第一王座的神使,是原初眼中流出的一缕微光,在第一王座统一文明期间曾行走于人间引导人类,后来因为偏心于人类而被天之秩序诅咒,退化为如今的仙灵。
XXXIV. 僭令(divine edicts):意为 「神圣法令」,被教令院明论派称为 「真实之理」,被莫娜等占星术士称为 「世界运行之理」,在不同的文本里又叫作 「正法」「神圣规划」「永恒律法」,即统摄世间万象、众生命运的天理,将提瓦特众生的命运投射于虚假之天的命星轨迹中,简单来说就是 「天命既定」。
类似概念在印度神话中被称为梨多(ऋत,ṛtá,天则),在波斯祆教中被称为 阿沙(Aša/Arta,真理),在诺斯替主义和赫尔墨斯主义中则被称为黑玛门尼(Εἱμαρμένη,Heimarmene,命运),莱布尼茨称之为 Pre-established harmony(日译:预定调和,中译:前定和谐)。
XXXV. 茵陈(disease):语出和合本《新约圣经 · 启示录》
第三位天使吹號、就有燒着的大星、好像火把從天上落下來、落在江河的三分之一、和衆水的泉源上.
這星名叫茵蔯.衆水的三分之一變爲茵蔯.因水變苦、就死了許多人。
为末日大灾难时天使吹响的七号中第三号带来的陨星灾难,名为**茵陈(Wormwood)**的陨星会将众水变苦。
伊黎耶第一次抽出欧蒂克莱尔,自觉身为不义者的她不配拥有这把耀光之剑,于是将其投入湖中,结果欧蒂克莱尔没有沉于湖中,反而飘了回来,于是伊黎耶第二次抽出这把耀光之剑,将其再次投入湖中。
XXXVI. 欧蒂克莱尔(Hauteclaire):伊黎耶持有的耀光之剑,即芙宁娜专武**「静水流涌之辉」**,为萦绕着至纯之水的权杖,在遥远的昔日曾象征着海原之上至高的权威。
奥特克莱尔(Hauteclaire) 是 《罗兰之歌》 中查理曼大帝麾下圣骑士 奥利弗(Oliver) 的佩剑,名字意为 “崇高与整洁”,由抛光钢制成,金色剑柄上嵌有水晶,《伊黎耶之书》 中也写道 「黄金的剑柄上镶嵌着苍水晶」,与《罗兰之歌》中的描写一致。
圣骑士奥利弗最后的结局是手持奥特克莱尔与萨拉森(阿拉伯)骑士玛甘尼斯(Marganice)同归于尽。
XXXVII. 黛怡莱(Daeira):赐予伊黎耶耀光之剑欧蒂克莱尔的**「湖畔少女」「纯水的贵妇人」,应该就是上面提到的「湖中少女」,也就是对应亚瑟王传奇里湖中仙女的纯水精灵**。
在亚瑟王传奇中,正是湖中仙女将 「湖之骑士」兰斯洛特 抚养长大,并将 「湖中剑」Excalibur 给予亚瑟王的。
至此,这个一直陪伴在纯水骑士伊黎耶身旁、跟随她自我放逐的纯水精灵终于露出了真面目——
黛伊莱(Δάειρα/Δαείρας,Daeira) 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神,根据保萨尼亚斯的记载,她是司掌海洋的泰坦神俄刻阿诺斯的三千女儿之一,也就是 俄刻阿尼得斯(Ὠκεανίδες,Ōkeanídes,水仙女) 的一员,这个名词在游戏文本中用于指代纯水精灵,轻策庄的洛蒂娅、琉形蜃境的伊迪娅都与黛伊莱一样都是俄刻阿诺斯的女儿。
而黛伊莱在一众水仙女中最为特殊的是她与古希腊秘密宗教 厄琉息斯秘仪(Ἐλευσίνια Μυστήρια,Eleusínia Mystḗria) 密切相关,被认为与 赫耳墨斯(同样在古希腊秘密宗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起生下了厄琉息斯(Ἐλευσίς,Eleusís)。
而凭借与厄琉息斯秘仪的深度绑定,黛伊莱被认为与众多的女神有所关联,比如根据埃斯库罗斯的说法,黛伊莱可以等同于冥后珀耳塞福涅,而其他学者认为她可以与爱神阿佛洛狄忒、地母神得墨忒耳、天后赫拉、亦或是与暗月和巫术女神赫卡忒相等同。
而厄琉息斯秘仪本身就是以地母神得墨忒耳为中心的,这或许能解释之前在芙宁娜专武路线 B 的文本中伊黎耶会将厄歌莉娅称为 「大母神」(the Mother Goddess),因为这个词在神话学里一般指的就是各个神话体系里的地母神。
XXXVIII. 裴列歌(Peiregord):伊黎耶过去征服的地区
Peiregord 为法国传统地区 佩里戈尔(Périgord) 在法国南部 奥克语(Occitan) 中的读法,其名字来源于最早定居在这里的高卢部落。该地区历史上是法兰西王国的一个行省,习惯上被划分为 “黑”“白”“绿”“红” 四个区域,大致相当于今天新阿基坦大区的多尔多涅省
XXXIX. 哀瑟(Aisias):伊黎耶过去征服的城镇
Aisias,即 Las Aisiás,为前述法国佩里戈尔地区的城镇**莱塞济(Les Eyzies)在法国南部奥克语(Occitan)**中的读法。
被投入湖中的欧蒂克莱尔再一次回到伊黎耶的手上,她第三次抽出这把耀光之剑,在预言未来将有七倍伟大于她的人将重新持有此剑后,欧蒂克莱尔终于沉入湖中。
伊黎耶投剑三次才成功用的是 《亚瑟王之死》 中的典故,在亚瑟王大限已到之时,他嘱咐最后跟随他的圆桌骑士 贝狄威尔(Bedivere) 将 「湖中剑」Excalibur 投入湖中,没能下定决心的贝狄威尔前两次投剑都失败了,直到第三次才终于狠下心将其投入湖中,在得知 「湖中剑」 回归湖中之后,亚瑟王安然地与世长辞。
而伊黎耶说未来将有七倍伟大于她之人,成就七倍于她的功绩,鉴于前面考据过伊黎耶的一部分原型是 「湖之骑士」兰斯洛特,那么这个继承伊黎耶的七倍伟大之人自然就是兰斯洛特之子 加拉哈德(Galahad) 了,他是最完美的圆桌骑士,在亚瑟王传奇中只有他命中注定能寻得圣杯的下落。
静水流涌之辉 · 其二
《伊黎耶之歌》 的内容到上面为止就结束了,纯水骑士伊黎耶最后与水神厄歌莉娅道别,在厄歌莉娅赠予她一朵湖光铃兰后,伊黎耶与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纯水精灵黛怡莱一起离去,从此之后再也没人看见过他们的身影。
然而这只是路线 A 的结束,芙宁娜专武 「静水流涌之辉」 故事中还有一条绝望黑暗的路线 B,从各方面来看这应该才是真实历史中所发生的故事————
在这条路线里,仁慈的水神厄歌莉娅向「人子」——也就是纯水骑士伊黎耶讲述了枫丹背后隐藏的可怕秘密,而这个秘密她在遥远的过去也曾告诉过雷穆利亚的神王雷穆斯。
厄歌莉娅所讲述的秘密应该就是她窃取胎海之力将纯水精灵化为人形,从而创造出拟态的人类 「枫丹人」 之事,这触犯了提瓦特 「不可探究人类进化之事」 的禁忌。
枫丹人的此种 「原罪」 让他们不可避免的会溶解于胎海之中,而为了摆脱这种命运,神王雷穆斯才选择用纯水提炼可以溶解人类意识的不溶灵露,并以不溶灵露为血液将其贯注到魔像之中这种灵魂 - 机械结合的飞升方式。
这可怕的真相让伊黎耶彻底绝望。
她这才发现她的复仇是那么的荒唐可笑,无论是雷穆利亚还是纯水骑士,身上都有着与生俱来的 「原罪」,而雷穆利亚用尽各种手段,连她的故乡都因此惨遭屠戮(恐怕和雷内类似为了将全体枫丹人的意识溶解到不溶灵露中),就算这样也依然没有逃过毁灭的命运,就连纯水骑士们曾经给予厚望的厄歌莉娅也束手无策,对于枫丹人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的救赎。
最后这段黑暗的文字是路线 B 独有的——
曾经沉醉于荣耀之中、化身为 复仇女神(Erinyes) 的 伊黎耶(Erinnyes) 彻底的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她的耀光之剑欧蒂克莱尔已被无谓的流血染成深黑色。伊黎耶梦中的理想国度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就像神王雷穆斯的宏愿最终也轰然倒塌。
内心只剩下绝望的伊黎耶与陪伴她的纯水精灵黛怡莱一起跌跌撞撞地离开了山谷,自此不知所踪。
多年以前,寻访纯水的伊黎耶在露景泉与黛怡莱相遇,一起踏上了救赎的旅途。
多年以后,当初的欢笑泪水、欢悦苦难最终都化作了如梦的旋舞,消散于喧嚣之中。
追寻正义的不义者
身为人类的伊黎耶如今肯定已经故去,但一直陪伴在她身旁的纯水精灵黛怡莱可不一定。
不管黛怡莱有没有将伊黎耶的意识融入到自己体内,生存到今天的她肯定会继承伊黎耶的遗志,竭尽全力去完成伊黎耶生前的悲愿——将枫丹人从绝望的命运中拯救,让枫丹人得以作为人类存续下去,这就是她所信奉的、最为正义的正义。
而这或许就是厄歌莉娅没有选择纯水精灵中实力最强的洛蒂娅,而选择了拥有伊黎耶那般极强意志力的黛怡莱的原因。
在厄歌莉娅殒命于坎瑞亚大灾变之后,黛怡莱继承了她的魔神名「芙卡洛斯」,在分割出自己的神格后,黛怡莱为人类的部分起名为 「芙宁娜」。
上面也提过,泉水女神 孚里娜 / 芙宁娜(Fūrrīna) 与复仇女神 孚里埃(Furiæ)/ 伊黎耶(Erinnyes) 在罗马神话中由于谐音的缘故常被混为一谈,故此黛怡莱的人类部分 「芙宁娜」、其意志应该与纯水骑士伊黎耶一脉相承。
所以芙宁娜才与伊黎耶一样,在扮演神明之余选择成为 「歌者」,为观众献上无休的 「旋舞」,命座也都与著名歌剧有关。
支持这一推测的还有一则神话学依据,已知古希腊女神黛怡莱与厄琉息斯秘仪密切相关
而现代学者 Nilsson, Martin P 认为古希腊人举办厄琉息斯秘仪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仪式,把普通人提升至一种神圣的状态,通过象征性的救赎仪式,让普通人相信自己成为了一个不朽的神,这样他就具有了无上的道德责任感,他将会无尽地为其他人作出贡献,就好像欠了那些人一生都还不清的债务一样。
这与芙宁娜倾尽一切也要扮演神明的角色来拯救枫丹人几乎一致。
所以直到最后,身为人类的芙宁娜都没有向任何一人道出她身上所背负的荆棘重担。
所以直到最后,身为人类的芙宁娜还是选择触碰致命的胎海水以证自己的神明之身。
在亚瑟王传奇中,犯下种种罪过、身为不义者的兰斯洛特没能寻得圣杯,是他的儿子——完美而正义的圆桌骑士加拉哈德最终将那圣杯寻得。
而在枫丹,曾经身为不义者的伊黎耶沉醉于荣耀与复仇,犯下了不容宽赦的大罪;
如今她遗志与悲愿的继承者芙宁娜选择以自身为代价,跳过程序正义,去贯彻自己所追求的正义,这正义高于一切,明知天理不可与之为敌也要放手一搏,最终在长达五百年的不休独舞之后成功的欺骗了 「命运」,以身为棋,胜天半子。
我想 「正义之国」枫丹 想要表现的,应该就是这样的 「正义」 吧。